“政府信息公开”新司法解释将于6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于2024年12月2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939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25年5月20日发布,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由于其对2011年出台的原司法解释修改篇幅较大,最高法采取了新制定司法解释并同步废止原司法解释的方式。那么新《解释》较之于原解释有何修改和完善,一起来看看吧。
一、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受理情形的细化与调整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处理决定进行了类型化规定,行政机关可作出予以公开、不予公开、无法提供、不予处理及其他程序性处理方式。新《解释》在受理情形条款中与这些规定进行了呼应。此外,2023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申请人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机关不予公开的,申请人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才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新《解释》明确,这里的 “不予公开” 主要指行政机关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规定作出的决定。此外,新《解释》还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提供的政府信息不符合其申请内容,或者认为行政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侵犯其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情形,纳入受理情形条款予以规定。
二、明确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中原告资格和适格被告
在原告资格方面,新《解释》与行政诉讼法规定保持一致,即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公开或者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等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从而提起诉讼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属于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对于适格被告的确定,新《解释》结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种情形,依据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谁行为,谁被告” 原则,分别对两种情形下被告的确定作出规定。同时,结合相关规定,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被告资格也进行了明确 。原解释在此方面的规定相对没有如此细化和全面,新《解释》让原告在确定被告时更有依据。此外,新《解释》还结合法释〔2021〕5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正确确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政诉讼被告资格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四条规定,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被告资格进行规定。
三、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中举证责任的进一步明晰
政府信息公开诉讼首先要遵循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由被告对行政行为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的基本原则。此外,对被告提出的不同主张应当承担的举证责任分项进行了规定。其次,原告的举证责任方面,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在起诉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请的证据。在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要求被告公开政府信息的,应当由原告提供曾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的证据。考虑到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公开后可能对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在原告起诉要求被告不得公开相关政府信息的诉讼中,原告应当对政府信息涉及其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举证。最后,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极个别当事人滥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权和诉权的问题,新《解释》就原告提供行政机关公开或者不予公开等行为可能对其权益造成损害的证据也进行了规定。原解释虽然也涉及举证责任,但在应对滥用权利以及对被告不同主张举证责任的细分上,新《解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四、完善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裁判方式
首先,新《解释》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在裁判方式的不予立案或者驳回起诉部分进行规定,其中包含法定复议前置而未申请复议的、程序性告知行为、单独起诉收取信息处理费决定等若干情形。其次,以实质性回应和支持当事人依法获取政府信息的诉求为出发点,新《解释》对被告依法应当公开政府信息的,在判决履行条款中予以规范。行政诉讼法第七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查明被告依法负有给付义务的,判决被告履行给付义务。在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依法负有政府信息公开职责的,判决被告在法定期限内予以公开。再次,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适用确认违法判决的情形进行规定。最后,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九条规定,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或者原告诉请被告履行法定职责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决驳回诉讼请求。新《解释》从当事人实体权益已经得到保护的角度出发,结合法律规定,对原告诉讼请求不能得到支持的情形进行规定,包括行政机关作出决定等行为合法的、起诉被告逾期不予答复理由不成立的等若干情形。相比原解释,新《解释》使得裁判方式更加具体、全面,增强了司法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五、保留了预防救济制度
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总体属于事后救济,一般只有在行政行为已经作出、权利损害已成事实的情况下提供法律保护。但是考虑到政府信息公开领域,因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具有特别的保护价值,一旦无序公开,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权利侵害。因此,原司法解释第十一条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预防救济制度进行了规定,以体现无漏洞且有效的权利保护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在新《解释》的修改制定过程中,对原条文予以保留,即政府信息尚未公布前原告请求人民法院判令被告不得公开政府信息,或者在诉讼期间原告申请停止公开政府信息的两种情形进行了规定。
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办理规则,对于统一法律适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具有积极意义。在6月1日正式施行后,无论是行政机关还是普通公民,都需要深入了解这些变化,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法律规定。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75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