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不会让城市变智慧,市民需求才是核心
一直说武汉智慧城市项目做得不错,但对此市民有很深的感同身受吗?。自武汉市第一份智慧城市顶层规划以来,一个智慧城市的项目建成运营后,市民能从哪些方面感受到所谓的智慧?以往项目基本是没有的,尤其一些公司把智慧城市定义为机房建设、建云平台、数据汇集分析、打造应用后台中台前台平台之类,建与不建,市民无感。今天能有哪些变化,有没有人深切关注市民需求?很难说。
在高铁站,谁最关心乘客的需求?车站工作人员?不是,是黄牛和黑车司机,在汉口站看到有人在售票机上查询到宜昌的余票,显示无,一旁黑车司机马上向前两步问:宜昌去不?一百二,马上走!车站会考虑买不到票乘客的需求?当然不会,买不到票跟我车站有什么关系,不能怪我们吧?不管是出于利益还是道德,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是得先重视去分析需求该如何满足。所以,能否(利用技术或其他方式)解决市民迫切需求,是智慧城市建设中必须放在第一位考虑的事情。
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多年,但在汉口站,我们会感觉很难说得上何谓“智慧”,可能会感觉似乎整个车站都靠大喇叭在管理。在网约车通道候车,大喇叭永远机械的循环播放“出口靠右、快速离场”,时不时掺杂几句人工怒吼“快走,第二道的的士,赶紧走!”而进站口则无休止的“进站的旅客请往右手边走,右手边人少!”重复、聒噪、震耳欲聋!
智慧城市如果要做智慧交通,我们就必须得考虑,通过哪些技术,才能解决这种管理基本靠吼的现象?
有时候即使是个智能设备,如果没有考虑到实际场景需求,也会显得很笨。比如武昌站从列车下来到出站,全程是没有摆放报销单据打印设备的,只能绕一圈到出发厅打印。一绕,所谓的免安检直接到地铁站这个捷径就废了。看,报销单据打印的高科技设备既先进又智慧,但是,位置不对,就不能很好解决需求。
所以,智慧城市的项目建设,当然需要深度运用各类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什么的,但技术并不会让城市变得智慧。在使用技术之前,我们还是得全面的、深入的、仔细的想一下,市民的迫切需求是什么,我们会关心什么,能感受到什么?并非上线几个数字化的平台就是智慧,或者能让城市变得智慧。要想让市民有“获得感”,还得先从调研一下我们“想获得什么”吧?